《回归生命:一位班主任的生命教育实践》读后感
最近读了王立华著的《回归生命:一位班主任的生命教育实践》感受匪浅。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品位,从来都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
全书共五章,本书是作者工作以来班主任实践与研究的心得。他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进行了学理上的分析,发掘出了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特别是在感性的笔墨中流淌着理性的思考,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着他眼中的教育世界,写出了苦涩后的回味,冥思后的放松,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和教育情怀,能启迪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寻找教育的本源与真谛,回归教育对培养人的终极追求。介绍了生命教育研究方向的选择与确立、回归生命、教育对生命的追求、教育的生命品性、重建学生的生命家园和班主任个性化发展意识的觉醒。
第一章回归生命的教育。随着时代的演进,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多次转变。在这些转变完成后,教育也从关注社会到关注人,从关注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工具到关注作为人的发展的自觉需要,从关注知识、能力、情感的单一发展到关注人的身心的完整的发展。完成了这一次次的转变,教育也就在不断地实现向生命的回归。
第二章教育对生命的追求。教育对生命的追求不是对学生接受成功教育的轻松许诺,亦不是对学生的琐碎的学校生活“过得”幸福的简单兑现,而是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命存在的几十年中、在现实的生活中担当起自己的生命价值实现的责任。
第三章教育的生命品性。自从教育要回归生命的主题提出后,如何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界要研究的基本主题之一,并成为教育理论的强势话语。教育只有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的实现,才是属于人的,有生命品性的;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追求自己的人性的完善与卓越。
第四章重建学生的精神家园。班主任要想重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几年的帮辅后送出的不应是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班主任要想重建学生的精神家园,追求的不应是班级内一个个的升学率的百分比,而是服务于每个学生生动的、主动的发展。班主任要想重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创造的不应是学生一天天的熟记课本与能力训练,而是师生全身心投入的共同走过的生命历程与共创的个性化的人生体验。
第五章班主任个性化发展意识的觉醒。进入21世纪后,由于班级教育形制还将在国内存在一个时期,班主任的职场生活和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问题,逐渐成为班主任工作的焦点。应该说,制约班主任工作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一大瓶颈问题就是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在短期内不能有实质性的全面提高。而在寻求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的研究中,传统的“培养论”、“学习论”等成长范式日渐显示其局限性——在这些提高范式中,班主任的素养难以经常性地提升。而立足于班主任的个性化成长意义上的不断走向成熟的“自主发展范式”却日益展现出诱人的前景。
最后在后记中,“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把自己能说的话说好 相对于其他语种,汉语的表达有着十分优秀的传统。从先秦时代群贤毕至的诸子百家,到持有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到气势恢弘的唐朝“诗圣 ”“诗仙”,到极富生命智慧而又称道儒家中庸的宋明大儒,他们流传后世打动国人的话语都是那个时代面目可亲类似田家语的通俗文本。于是,在此表述前提下,无论再高深的精神探讨境界,再繁杂的历史叙事,经过他们的语言世界转换后,就荡涤其艰深晦涩,化为一种妇孺皆知、黄发垂髫皆能诵读的文字。
我也曾经十分怀念冯友兰
作者言,整部书稿,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实现表述风格的一致。有些文字是叙述性的,有些文字是描述性的,有些文字是散文化的,有些文字是学术性。总之,这些纷乱的描述夹杂在书中。而在文章内容的组织排列上,也是很不一致的。有的主题的行文其内容是按照内在逻辑串起来的,有的主题的行文是按照“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把内容组合起来的。作者也只有带着难望其项背的遗憾力争把自己能说得了的话说好,留待日后去弥补遗憾了。
《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本书作者用生命的实践来为读者叙述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要与美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品位,从来都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我的班级名叫激情七班。”
历史上的许多大哲学家,其实都称得上是大诗人,他们要用前所未有的思想观念,去营造子虚乌有的世界。就是黑格尔这个素以概念、抽象和思辨著称的哲学家,其实也是一个大诗人。他的逻辑学在本质上与诗是相通的,就是“凭空”给世界一个“说法”。
年仅23岁的王立华不是哲学家,也不是诗人,但他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却格外令人敬仰。他购置了上万元的书刊,几乎花尽了所有的积蓄。博览群书,尤其是爱看有思想的新书,不仅吸收其间的精华,还要加点眉批与旁批,天马行空地点评一番。他很欣赏每年完成20部大预算电影的派拉蒙影业公司首脑谢里•兰辛的一段话:“技术性的革新足以让人兴奋,但对于每个个体的生命来说,惟一重要的仍然是人性的亲近。热爱人们,热爱你所做的一切。世界上的所有技术永远无法带给你任何真正的幸福。”翻阅王立华的日记和他在全国各种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你都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特殊关注,对学生的全心热爱。他说:“我讨厌矫情,只要你走进校园,看到孩子,你就会看到远离矫情的那种清纯与朴实。他们和社会上的人不一样,有的人想着如何赚钱,孩子们却想着如何获取知识与精神愉悦。于是,我便会涌动起一种激情,为能与他们共同挥洒生命而快乐。”他自豪地告诉记者:“我和同学们为班级起名叫激情七班。为幸福人生奠基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班训,让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美丽是每一个学生的口头禅。”
王立华打破班长终身制,实行值周班长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过一次“官”瘤,真正体验做“官”的苦恼与幸福。学生日常行为报告单、家校联系表。家长建议反馈表、合作互评提高表、学习实力现状分析表等等,以及激情七班十读书、激情七班师生十约定、激情七班学生干部十作风、激情七班十提倡。激情七班十忌、激情七班十无等规定,都是在人性的光照之下,师生“吃螃蟹”的结果。他们“吃”得不合传统,“吃”得离经叛道;但却“吃”得意气风发。
有人告诉王立华:“矫矫者易折。”王立华笑笑:“有失就有得,即使我失败了,也还可以为其他班主任提供一份借鉴吧”他在“固执己见”,他与学生有一个约定:激情不可灭,人性不能少,“螃蟹”坚决吃,幸福共同造。
王立华:回归原点做教育
教育简历
王立华,山东省临沂八中教师。山东省中小学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成员,山东省2006年度教育创新人物,《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6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曾获山东省创新教育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已经在内蒙古、江苏、四川、陕西等全国数省市就班级建设、师德建设、语文教育等专题做演讲近160场。
教 育 理 念
一个不回归教育原点理解教育的教师有辱师名,一个不把学生当作“人”来培育的教师愧为人师。
教 育 名 言
教育,让学生今天幸福地生活,为了明天生活得幸福。
教育思考与实践
王立华为了解决班集体建设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束缚问题,他申请了山东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自主化班级管理的实验与研究”,该课题曾吸引山东省几百所学校前来参观考察;为了解决语文学习的“耗时、费力、低效”的问题,他申请了山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另外,他以教育创作为载体,探讨班主任工作,并对语文教育的来龙去脉进行考察,并追寻其存在理由。近几年他出版的著作有《回归生命——一位班主任的生命教育实践》、《自主管理:创新教育的制度建构》(合著)等。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打动生命:让学校成为吸引人的地方》、《自主教育:个体发展的最佳选择》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
精 彩 回 放
近几年,在山东省基础教育界,王立华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老师。这不仅在于他对班主任工作、语文教学深刻的思考,更因为他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新视角。现在,王立华已应邀到全国各地做专题讲演近160场,他的讲演引发了听众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王立华从原点切入阐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他认为,如果没有对教育原点问题的深刻理解作为灵魂支撑和智慧支持,教师就没有精神皈依。在几年的探索中,王立华对理论建构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比如,他致力于班主任工作的探讨,先后发表了《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发展》、《实践教育学: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研究的立场设定》、《班主任专业化: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范式转型》等一系列文章。在这些文字中,他对中小学班主任这个中国化岗位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回顾与哲学思辨。王立华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独特认识,不仅找到了推进教育实践的逻辑起点,而且揭示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价值本体。因为有了这,王立华的教育理念才不会贫乏,他的班主任工作自然也就有了灵魂,给学生的是安全的、健康的“教育”。
对于破解班级授课制的基本难题,王立华认为,对于学生来说,班级的编制是偶然的,归属是带有强制性的。尽管学生的年龄相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却迥然不同,学生的成长轨迹自然也是不同的。但班级授课制却是统一推进教育教学进度的,这势必忽视乃至压抑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这是班级授课制需要超越的基本难题之一。因此,教师要把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计划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内容。王立华通过研究学生的当前实际情况,帮助每个学生确定个性发展计划,让学生明确富有特色的发展方向、发展领域,并开设个性化的班级课程,支持每个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他的第三届学生有40名,他便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水平、思维品质等具体情况,征得学生的同意后,为每个学生确立了一个符合该学生实际的科研课题,共设立了40个课题。而且,他还把学生也纳入研究体系,让学生和他一起研究他们自己的成长。他的班级里有位叫马国力的学生,王立华为他设立了“马国力高效自学学习策略的开发研究”。马国力身体状况不佳,一个学期经常有几个星期不能上课,最长的时候多达两个月。到马国力毕业的时候,王立华和马国力一起开发出了3万多字的适合马国力学习的预习、听课、复习、自学、考试等学习策略。尽管马国力每个学期总要落下不少课程,在校学习的时间比一般的学生短,但马国力的学习成绩照样在班级、全校遥遥领先,每次考试都能进入年级“学习十佳”。
给每个学生办一份报纸也是他实践学生个性发展计划里的重要举措。学生林钰聪学习很扎实,很卖力,但有些内向,影响她的学习爆发力。于是,王立华就
在教学实践中,王立华慢慢养成了“勤于思考”、“天天写作”、“坚持阅读”、“遇事研究”四种习惯。
由于养成了“勤于思考”这一习惯,王立华连学生日常和他打招呼都能分析出“学问”来。王立华说,学生和他打招呼的方式不外乎这几种:“老师好!”“老师您好!”“
坚持阅读,阅读经典,是王立华的另外一个习惯。“不出户,知天下。”王立华认为,经典阅读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需要。因此,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买了几万元的专业书籍,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体系。“勤于思考”、“天天写作”、“坚持阅读”、“遇事研究”四种习惯看似平常,却是王立华的教育存在方式、教育表达方式、教育提升方式、教育生活方式的个性化体现。应该说,王立华追求的“回归原点做教育”的探讨和实践,并非他的首创或独创。身处中小学一线的学术边缘人的研究状态,也不利于他实现自己的追求。但是,王立华是一个虚心的学习者,更是一个辨证的实践者。几年来,他对“回归原点做教育”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感悟,自己的实践。他勇敢地走上了回归原点做教育之路。
(据《中国教育报》、《班主任之友》摘录)
专家点评:志当存高远
王立华第一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在2002年8月召开的“山东省第二届创新教育沙龙”上,他的激情班级文化的创设,对班主任工作的探索与思考,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2002年底,山东省教育厅组建全省师德报告团,报告团共有10位成员组成,在报告团即将赴各地进行巡回报告之际,一位老师因故不能参加了。怎么办?让王立华上。王立华不负重望,他的报告受到普遍好评。从此,王立华这位从一工作就参加了创新教育研究的骨干实验教师,逐步成为山东省创新教育课题组中班主任创新研究的代表人物。
王立华在实践中勇挑学术重担。经过深究细推,他选准了自己的努力目标和研究重点:语文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自主化班级管理、师本与生本研究等等。然后,他就开始了对教育理想的苦苦追求。他的最大的研究特色就是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而且回归到了教育的原点上对待,通过学理上的分析,发掘出了其中的深刻内涵,回归教育对培养人的终极追求。应该说,在参与创新教育研究的几年里,王立华取得了一些收获,他的一些理论文章,被相关领域学术刊物转载,显示了他的研究的学术价值;他的实践也引起了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开始在各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化教育经验,并力图在经验改造中提升为普遍原理。
点评专家:张志勇,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