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图书馆>>电子书刊
【文章推荐】如何让学生在“互动”中真正动起来
发布时间:2009/5/6 0:00:0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生物组2

                                    如何让学生在“互动”中真正动起来

        ——关于“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07-12-17 文章来源:市四中 作者姓名:宋闯军

 

 “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全面实施,给我们带给了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新收获,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业务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在“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中,学生的大脑不再是空空的容器,等待着老师去注入,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就是引导学生挖掘这口深井,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口知识的泉水喷涌而出的“井”。

“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要求老师真正地走下讲台,成为幕后的导演,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课堂属于了学生的地盘,学生怎样才能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间内真正动起来,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呢?

 

一、合理分组是保证全员参与“互动”的前提: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学生思维可分为“快而准”、“快但不准”、“慢但准”、“慢且不准”四种类型。分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生生互动的效果。如果采取同类型搭配的方法,便于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照顾差异,但很难起到生生互助、合作学习的作用;如果采取混合搭配的方法,由“快而准”的学生带动其他三类学生,可以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共同进步,但容易造成反映慢的学生在学习上依赖于“快而准”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所以小组搭配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座位编排上充分考虑四类学生的合理搭配。(2)讨论结果由小组成员轮流及时汇报反馈,做到人人参与。(3)对不积极参与思考、讨论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和组内其他成员要予以更多的关注、指导。(4)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学习进步情况及时进行小组成员的重新组合。(5)在小组内引入竞争机制,组内成员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学有目标,赶有榜样。(6)对组内成员要有考核机制,考核内容既包括考试成绩,还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方面的。(7)每个小组可以给自己组一个命名,如“英才组”、“志远组”等,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这种搭配的小组活动不仅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生生间的互教互学,可收到教师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从而促使学生认知、情感和语言表达技能的均衡发展。

 

二、小组内、组际间的交流为每一个学生搭建“互动”的平台

 

根据学习目标,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分别提出自己的疑问,在组长带领下,经过畅所欲言,共同探究,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得出较完整的答案,同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做成一份组内笔记,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老师或其他组同学质疑,逐一解决疑点。在组内互动的基础上,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提出疑问,进行全班交流。发言中如出现错误或遗漏,可由本组其他成员纠正或补充。其他组如有疑问,则可提出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在交流时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语言描述,也可以是登台板书,还可以是实验验证,或采取小组集体表演的方式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展示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在组际交流之后,教师及时做出公正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将各组的观点、答案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由此形成共识。

 在这个环节,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并解答问题,通过动口说、用耳听、用手做、用脑思等多种感官参与,通过模仿、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想象、求异、聚合等多种活动方式,通过同学之间的互探、互学、互帮、互促等多种形式,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主动思考者,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用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同时培养了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确保“互动”实效

 

由于学生的自制力和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要避免互动的形式化,保证互动的过程和质量,真正发挥互动的作用,就必须加强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帮助的作用。

1.教师要把握好“互动”的时间,保证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如果教师给学生交流时间仓促,交流不够充分,就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长此下去,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是逐步丧失互动的积极性。如果给交流互动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跑题”现象,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

2.教师要适时、适度调控,保证“互动”的有序性。

在学生互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并观察各小组的讨论交流,及时发现互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小组互动学习活动开展的非常顺利,教师要及时表扬;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查他们完成的质量;发现小组内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时,教师要耐心讲解,帮助学生明确角色,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学生引回到学习目标中来;讨论受阻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和途径;如果学生讨论时找到了本节课要求深入理解的问题,教师便可以拿出来供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引导各小组关注该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否则互动学习就会处于无序状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充分发挥“非语言互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作用

互动包括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认知互动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语言互动行为,即教师往往将教育内容外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显性语言,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清晰而明确地引领学生,学生也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其接受教育的信息。这种对话对实现课堂教学互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非语言互动行为是指教师通过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和学生进行的情感互动,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满意的手势,都会引起学生的震撼,引发强烈的共鸣,激发起成功欲。因此,师生双方在语言互动的同时,还要借助其他非语言手段进行情感交流。这种春雨“润物细无声”的交流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4、教师要引导“互动”中发生“化学变化”,保证互动在深层次上进行。 

我们目前的课堂互动中浅层次互动较多,深层次互动较少。甚至还存在“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很热闹,实际上,此为“物理变化”,而非“化学变化”,既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看到,在学生的质疑和答疑中,跳不出课本的框框,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和新意,少见强烈的反驳,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像一条孱孱溪流在前进,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也就是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为保证“互动”在深层上进行,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质疑。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之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变换质疑问难思维的角度,并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自的见解,从中培养他们能在复杂的条件下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加大开放教学力度,通过教学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得到深化。

5、备课时多些“问题预设”,减少“互动”中的突发事件。

在“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课堂上,由于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老师事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有时会令老师感到尴尬,甚至把时间浪费到了处理突发事件上,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备课时多一些“问题预设”,做到防患于未然,以免在课堂上束手无策。既然是预设,就不可能知道学生会在课堂提出什么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细心研读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去设想问题。要想把“问题预设”做好,必须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把教材吃透,尽量想到学生会在什么地方提出什么问题。二是要研究学生心理,经常和学生沟通,做到知己知彼。三是对问题预设中的问题,如果自己也不太清楚,要及时向其他教师请教或上网查询。四是对于课堂上学生发现的新问题,要记录下来,课后写进课后反思,做好这方面的积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 2017 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1501号-2
    学校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德胜南路26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