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图书馆>>电子书刊
【文章推荐】“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5/6 0:00:0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生物组2

“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7-12-17 文章来源:市四中 作者姓名:宋闯军

 

  “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是在借鉴杜朗口和洋思教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四中实际情况,经过学习动员、听课评课、充分酝酿等一系列初步探索和实践工作之后,由孙石锁校长总结提炼出的具有四中特色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   “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以“三段式”为主要环节

  

该方法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反馈练习”三个主要环节。

(一)“生生互动”:学生首先自学,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小组内讨论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其他组学生帮助解决.“生生互动”中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只要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实现学生的“三自”(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有”(有争论、有发现、有创新)。

    (二)“师生互动”:一是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生生互动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二是解决生生互动中没有涉及到但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内容,“师生互动”是一个解决疑难、清除障碍、促进思维、构建体系的过程。

(三)“反馈练习”: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经过“反馈练习”使学生的认识升华,进而内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交流的开放的活动环境,成为了师生思维活动双向暴露过程,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行为方式受到了尊重,引发他们积极进取和自由探索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在问题设计和讨论中时保留开放状态,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二、“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以“开放性”为核心

 

“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中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教学的目标不再受“知识中心”束缚,而是知识、智能、教育目标的完美整合。 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重视教师活动的设计,更重视学生活动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的内容不再受“教材中心、课本中心”的束缚,不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课本教。教师备课时要围绕所教内容多看一些参考书,如同类教材、学科刊物,登录相关网站,从中吸取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解,结合所教内容适当地用于教学中以开拓思维,提高教和学的质量。 从而使教学内容成为能适应全体学生灵活主动发展的“良田沃土”。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开放性。在学习方法上,充分发挥眼、耳、口、脑、手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在看中学、听中学、说中学、读中学、议中学、辩中学、写中学、做中学。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可以一人自学,也二人互学,还可以多人群学,如对一些理解性内容,可以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后口答,相互补充修正;对一些比较直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体会之后,再要求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对一些智力综合性较强的内容,可先让学生独立探索,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讲解。

(四)教师指导方法的开放性。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现代教学规律和教学实践在确认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确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是“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点拨者和激发者。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自学、商讨、辩论等各个环节中去,有效地组织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诱导、相互取长补短。由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开放性,因此,教师的指导也应该因时、因地、因人、因法、因情、因境而灵活多样。

(五)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开放性教学就是依认识规律理顺“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恢复“过程”的应有地位。在开放的格局中,注入式、教条式没有市场,而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才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学生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正是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与强化的。

(六)作业设计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一些开放性应用问题作业,不限制时间,也不要求个人独立完成,允许学生请教别人或查阅资料。如以生活实际为情境布置开放性作业,使学生感受到解决身边的问题离不开所学知识,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原理,对遇到的实际问题即可迎刃而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或者以以新科技、新成果为情境,设置一至二两个问题。开放性题型的作业,由于没有教师的权威性结论作为参考,学生就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个人很难穷尽所有的答案和解题策略,而又缺乏现成可套用的解题模式,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除了个人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以外,还必需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群体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同伴互助的意识。

 

 三、“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一)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会。改变了学生单纯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

(二)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学生在运用学科知识自主解决问题时,必然要对相关的各科知识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整合,从而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对各科知识进行渗透融合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正迁移更为明显。  

(三)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地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智力因素,忽略培养学生情感、心理、人际关系等非智力因素的局面。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让学生相互协作,人人动口、动手、动脑,使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都得到良好培养。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学科教育是一种“记忆”教育。“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教学法抛弃了书本上条条框框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愉快、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学生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学生的潜能像空气,可压缩于斗室,也可充斥于广厦,把学生放在多大的空间,学生就会发挥出多大的能量。应试教育是拼命挤压学生施展拳脚的天地,最后压缩到只剩下考试一 间的斗室,而“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则是还给了学生一个宽广的舞台,促使了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六)促进了教育教学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开始使用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时,不少老师担心会成绩下滑。使用半学期以来,老师的顾虑被教学成绩的稳步提高彻底打消了。在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质量抽查中,升级升学成绩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四、“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收与放的关系。“放”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收”就是要把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引入新课标、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放”与“收”同等重要。没有“放”就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损伤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收”就会扰乱学科乃至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违背教学规律。

 2、新与旧的关系。“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与更新,决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切教学要素的全盘否定,而是扬长避短,在教学手段上,传统使用的粉笔、黑板、图片等教具,在现代开放式教学中同样有利用价值,只是运用的方式、方法与目的不同而已。开放式教学手段强调的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互融互补,而不是对过去的绝对抛弃。

 3、导与学的关系。在“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中,教师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教师知识的权威性在不断下降,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可能超过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如果仍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就会受到学生的嘲笑。在开放性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是一个双向和驱动的过程,学生由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教师是组织者、管理者,教师的注意力不再是集中在对学生要求什么、灌输什么,而是在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要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

1、重视评价过程。“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中的评价重过程、重运用、重体验、轻结果。在评价时不能要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取得一点成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令他们惊喜不已,都需要老师给予及时肯定,以便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态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2、既重视全面评价,也关心个别差异。“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既要强调全员参与,普遍体验,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优者脱颖而出;既重视集体作用,也注重个人作用。要防止个别学生充当“南郭先生”。

(三)要优化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1、减少规定。因为过多、过细的限制 必然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2、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3、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哪怕是想入非非,异想天开。

(四)教师素质要进一步提高。

1、教师要把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转向复合结构。“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要求学生从传统的学科知识视野中走出来,以一种更加开放和综合的眼光对待知识。因此,教师要努力拓展自已的知识和提高自已的能力,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而且注重专业知识的多层次复合性。同时,教师还应该是终身学习者,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信心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师要从教学型转向教育科研型。教师不仅善导,还要善于吸收最新教科研成果,并能将其应用于教学中;不仅会吸收他人的成果,而且还要有独特见解,能够在他人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发现。

3、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理智的好奇心。要有创造学的理论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要热爱创新活动,能识别创造型学生,有和学生共同创新的姿态。

4、要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能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机整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 2017 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1501号-2
    学校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德胜南路26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