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与落实学校体育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推动我市学校体育课程深化改革,努力以高水平科研服务与成果引领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提升课程育人的价值,提炼在深化学校课程改革中的阶段成果,增强常州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力与辐射力。经研究,决定组织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等相关人员积极参加2024年常州市第三十九届学校体育卫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评对象
新北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学校行政管理及卫生保健人员。
二、论文要求
论文要坚持政治标准、学术标准和学风标准相统一,研究成果要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能够科学解释和破解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的难题,体现我市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最新进展,引领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改革发展。
1.重点突出。论文要以近年来我市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为主要方向,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重视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关注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基础研究、边缘交叉学科以及由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引发的新兴综合学科的研究成果。
2.方法科学。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符合选题要求,研究设计科学,方法运用合理,注重运用新型研究方法,倡导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重,理论探索与实验研究并重,总结经验与指导实践并重。
3.成果创新。论文的研究成果要有开拓性、创新性,客观把握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现状,科学揭示其规律,正确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有效解决对策。理论性研究能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或丰富、发展已有的理论;应用性研究能反映当前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研究成果有利于解决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实效,对提高决策水平有帮助。
4.文体规范。报送的论文应概念界定清晰、论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资料真实、引证和图表规范。每篇论文4000-6000字为宜,每篇论文署名不超过2人,每位作者(第一作者)最多报送1篇论文。。
5.学风端正。论文作者应遵循学术规范,坚守科研诚信。引用他人原始资料信息、观点、句子等应做标注(重复率不得超过20%,含引用作者本人文字),上交论文均需未公开发表和获奖。坚决反对抄袭行为,一旦发现将取消参评资格,并通知作者所在单位及区教师发展中心。参评教师可依据选题指南进行选题。(附件1)
三、报送要求
1.参评论文必须填写《2024年常州市学校体育优秀论文申报表》(见附件2),上交论文知网查重报告,并置于论文文本前装订(查重报告和论文分别装订再合订),随参评论文一起上报。
2.报送论文格式:标题用宋体三号加粗,正文小标题用宋体四号加粗,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不加粗。“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用【】黑体五号加粗,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内容用宋体五号不加粗。论文标明页码“第1页,第2页…”,用A4纸打印。正文中不得出现作者姓名与单位,否则不予评审。
3.所有论文文稿连同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以学校为单位统一报送至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各校报送数量不限。各单位需做好报送电子汇总目录(见附件3),纸质材料不得出现任何笔迹符号。本次论文评选不支持个人单独报送。
4.所有论文文本稿只需上交一份,具体报送方式:纸质稿报送地点: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门卫(新北区春江街道永新路临46号),许老师(收),电话:182****2997;电子稿报送邮箱25****4020@{域名已经过期}。届时区教师发展中心将择优上报市教科院,区内报送截止日期为2024年10月30日。
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
2024年8月
常州市第三十九届学校体育卫生优秀论文征集选题指南
本指南确定的只是研究方向,所列出的条目是研究领域,供选题时参考,非论文具体题目。
一、学校体育理论与学校体育史研究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的重要论述;
2.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3.学校体育与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4.新时代青学校体育“以体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5.新时代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功能、价值与路径;
6.体育教育培根铸魂的理论与实践;
7.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8.城乡融合促进学校体育资源流动;
9.体育精神对青少年成长影响;
10.“双减”背景下青少年体育需求;
11.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
12.国外学校体育发展前沿。
二、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1.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时代内涵;
2.新课标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
3.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研究;
4.“四位一体”目标引领下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
5.三全育人导向下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6.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背景下民族体育特色课程建设与开发;
7.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建设研究;
8.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9.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创新;
10.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
11.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12.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整合机制;
13.中小学体育教学优秀案例评析;
14.幼儿体育理论与实践;
15.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实践探索;
16.体育思政课堂的模式创建与实施;
17.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8.体育结构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9.落实体育教学中体能练习的方法与策略;
20.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创新与实施策略;
21.推进与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机制创新与实施。
三、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
1.学生体质健康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
2.学生体质健康与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3.中外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政策;
4.中外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特征及变化趋势;
5.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6.运动促进不同群体学生体质健康的理论、机制与实践;
7.不同地域学生体质健康特征及其比较分析;
8.特殊群体学生体质健康促进;
9.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体系创新;
10.穿戴式设备及大数据分析等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11.“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等体质健康难点问题整体解决方案。
四、学校体育管理研究
1.学校体育制度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2.学校体育法律体系建设与实践;
3.《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修订与实施;
4.体育中考制度创新与体育高考可行性路径;
5.学生体育意外伤害保险机制建设;
6.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体系建设;
7.学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及社会组织管理运行;
8.学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协同配置与共享;
9.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置及有效管理与利用;
10.新时代学校体育社团管理运行;
11.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12.“双减”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管理服务;
13.国外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管理经验挖掘;
14.我国学校体育科研趋势与发展走向。
五、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核心能力与素养;
2.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培养培训;
3.“四有好老师”引领下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提升;
4.新时代体育教师的师德师风;
5.乡村配齐配足体育师资展望;
6.《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背景下体育教师权益保障;
7.中小学体育教研一体化创新路径;
8.体教融合背景下优秀运动员培养路径;
9.体育学科教研组建设路径与实施策略。
六、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研究
1.学校卫生管理与健康教育改革;
2.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及其实施路径;
3.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生活方式;
4.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防控体系;
5.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
1.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模式与路径;
2.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机制;
3.预防心理问题、防范心理危机的运动干预;
4.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及运动干预;
5.体育运动与智力发展、学业成就。
6.体育乐趣激发与兴趣培养;
7.留守儿童等不同群体学生心理健康及运动干预。
八、学生竞技运动研究
1大中小学“一条龙”训练体系建设与制度创新;
2.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3.学生竞技运动战略发展与管理体制改革;
4.学生竞技运动教育价值的挖掘与提升;
5.学生竞技运动组织体系与评价标准;
6.学生竞技运动训练竞赛体系建设;
7.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材、训练与职业发展规划;
8.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系统、竞赛体系“一体化”构建;
9.运动训练、康复、生理生化、生物力学理论在青少年训练中的应用;
10.学生体育赛事安全风险管理升级路径;
11.学生竞技运动国内外比较研究。
九、学校体育信息化建设研究
1.人工智能与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2.学校体育评价数字化转型;
3.基于大数据的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与评价;
4.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学校智慧体育教学平台建设;
5.校园智慧操场和智慧课堂建设;
6.在线体育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7.可穿戴装备、工程仿生、大数据等技术在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应用;
8.体育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
十、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1.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2.民族优秀体育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3.中国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4.奥林匹克文化与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5.校园体育社团文化建设;
6.运动项目文化传承;
7.学校、社区、家庭体育文化融合发展;
8.中外学校体育文化比较;
9.校园体育文化优秀案例。
十一、学校体育运动项目研究
1.新时代“三大球”振兴战略与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
2.校园足球可持续科学发展与创新路径;
3.校园足球训练竞赛与管理保障体系创新;
4.校园足球课程教学与师资培训改革创新;
5.校园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的改革发展与推进策略;
6.校园乒乓球、羽毛球等非集体项目的改革发展与推进策略;
7.传统优势竞技运动项目在学校中的发展巩固;
8.攀岩、拳击、跆拳道、击剑、自行车等新兴体育项目在学校中的普及推广;
9.冰雪、水上等运动项目在学校在普及推广;
10.学校体育运动项目与国家竞技运动项目衔接发展;
11.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管理;
12.学校体育运动项目综合育人功能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