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旗仪式2023.12.1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升旗仪式现在开始!
出旗!
升国旗,唱国歌,行注目礼!
礼毕!
本次升旗仪式由八1班承办。八(1)班是一个热情奔放、团结友爱的班级。48位同学,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他们相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今天国旗下发言的是吕欣然同学。作为八1班的班长兼语文课代表,她工作认真,学习勤勉。同学眼中,她是向上奋进的好伙伴,老师眼中,她是负责任的小助手。大家掌声欢迎!
附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八1班的吕欣然。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历史痛感未敢忘,勠力同心谋复兴》。
巍巍金陵,滔滔大
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
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2023年12月13日,我国第十个法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以国家之名,祭奠三十多万遇难同胞。从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在南京大肆屠杀,没有抵抗能力的无辜军民,古都遭受史上空前黑暗的六周。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坏,市内发生两万多起奸淫妇女的暴行,无数财物被掠夺。血染金陵,昔日繁华的十二朝古都沦为一座孤寂的死城。
这无疑是一个令无数中国人为之疼痛的日子,更是一段需要不断被铭记的历史。那段苦难深重的岁月,山河破碎的血泪、生灵涂炭的悲剧、满目疮痍的痛楚,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是让人痛彻心扉,每一次重温之时总是让人悲痛不已。
如今的南京,硝烟早已消散,岁岁年年,梧桐尤绿。石碑上深深镌刻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名字,更是86年前那段不可磨灭的血泪记忆。翻开这段血泪史,我们看到的,是中华儿女在绝望中绽放顽强希望的铮铮傲骨。当清风拂过渐黄的梧桐树叶沙沙作响,仿佛跨越时空传来的低沉叹息。当警钟长鸣,我们俯首默哀,致敬先烈,也悼念亡灵。
历史,不是我们愿意记住什么,而是我们必须记住什么。就像30万同胞,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不该惨死于屠刀之下;就像南京城墙上的弹孔,从来不是在静静地展示,而是侵略者在中华儿女心头刻下的伤疤,他们至今仍会作痛;就像“万人坑”里的累累白骨,从来不只是流淌着的逝者哀号,而是赤裸裸地展现着的侵略罪行,铁证如山、不容否认。我们必须记住,同胞的死难,是战争的灾难,更是侵略者良知的丧失;我们应该警醒,那些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那些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都是对和平和正义的危害。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上曾这样宣示。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经历过战争的人,才知和平的宝贵;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更应该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成果。
回望历史,面对极其野蛮而残暴的侵略者,中国人民从未屈服,而是凝聚起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这是何其雄壮的团结伟力,又是何其无畏的英雄气概!“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从面对苦难,到赢得胜利,千万中华儿女始终在接力奋斗、勇敢前行。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和力量,在现实中凝聚干劲和信心,向未来迎接曙光与胜利,必定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当深沉悠远的“和平大钟”撞响,当振翅远航的和平鸽凌空翱翔,从历史向未来,我辈当勠力同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感谢八1班同学的发言。
“自鸦片战争以来18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幸存者阮定东说,他的爷爷阮家田曾在燕子矶的江边遇难,长大后他从军报国,并带着后人多次重走逃难之路。
2015年以来,王生、高在书、钱家书等抗战老兵代表从未缺席国家公祭仪式。96岁高龄的王生老人感慨地说:“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现实的威胁却无时不在。殷鉴不远,后人当自警之!”。望各位同学努力学习,不忘历史,牢记使命,以报先辈奋不顾身,来之不易之和平。
今天的升旗仪式到此结束,请各班有序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