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根据冬至的阴晴冷暖可以预示未来的天气:冬至阴天,来年春旱;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冬至无雨一冬晴;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
冬至过后,各地都将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自冬至第一天到来年开春,人们习惯数着"九"来衡量天气的变化。因此也就有了我们熟知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据史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如今2500多年过去了,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同学们,你们知道冬至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吗?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我们江南地区,吃汤圆、吃米团、吃小葱炖豆腐是过冬至的传统习俗。北方地区则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
既然冬至意味着难熬的严冬的到来,人们为何又要大加庆祝呢?东西方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惊人一致的智慧。在西方,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东方,老子说——物极必反,哀极必兴,否极泰来。是啊,人生的拐点往往在最低点开始攀升,只要我们牢记最可宝贵的希望,就如过了夜最长、昼最短的冬至,尽管气温日降,但毕竟昼渐长,夜渐短,终将春回大地。
如今,不少同学只记得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忘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中华文明养育了我们五千年,历史的印记早已烙在每个中华儿女的生命里。当我们追韩剧、追日漫,万圣节送糖果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起活字印刷术,道德经,还有那汨罗江畔的身影?希望我们能在冬日里静静感受冬至的气息,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氛围,更能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过完冬至,元旦也近在眼前,我们又将迈进崭新的2021年,在此提前祝全体老师和同学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