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德育之窗>>国旗下讲话
文明礼仪我践行
发布时间:2020-06-0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周建军

2003年,Sars病毒震惊了我们,我们顿时感到生命的脆弱;2019年,新冠肺炎又震惊了我们,我们深感后生的艰难。为此有人不禁问:经济不是发展了吗?科技不是进步了吗?生活不是更加优越了吗?可是为什么我们好像越来越无助呢?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就已经给过了明确的回答。《诗经》曰:“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管仲也曾提醒我们:“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回顾历史,无论是汉唐,还是康乾,鼎盛时期无不有“礼仪”的身影。可以说文明礼仪是和谐社会,美好生活的粘合剂。

为什么礼仪有如此的魔力?那是因为,礼仪是对人性的尊重,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人情需要温情,我们强调微笑待人;人性难免自私,我们强调合作共赢;人人都爱出头表现,我们用谦虚、谨慎来避免争执、毁伤。

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对礼仪的产生有着精辟的解释,那就是“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然而社会太复杂,人事太烦乱。总有一些好像没用的东西会被大家省略,以致于许多做人的人们竟连自己的人性、人情也忘记了。

古时候曾有这样一个学生:同学在背书,他非要拉同学说话;老师查他的功课,他就借机逃出去玩;在外面玩得没意思,他就用石头砸果农的李子。日久天长,大家终于忍无可忍,将他逐出了书院。

还有一位老兄想去庙里烧香,可是走了一半,他忘记路怎么走了,正好有一位大爷路过,他就问:“喂,去庙的路怎么走?”老头看了他一眼,说:“无礼。”于是这老兄又走了五里,可是还是不见庙的踪影。你们知道,这位大爷说的是什么吗?是没有礼貌的“无礼”,不是五里路的“五里”。至于周幽王烽火戏诸候,隋炀帝不顾民生好大喜功最终亡国身死,遗臭万年的笑话至今仍在传说。

也许你没见过被逐出学校的同学,但因无礼而不讨人喜的同学难道没有见到过?也许你没有见过有个问庙的老兄,但因无礼而被拒绝的事情难道没有见到过?也许你没经历过亡国之痛,但因社会无礼而带来的麻烦难道没有经历过?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我省的“八礼四仪”再到我校的“勤诚”文化,如今“文明礼仪”的呼声是越来越高亢,越来越真实,越来越迫切!

中华文明,悠悠数千年,历代英雄,灿如星光。回顾近百年的历史,民族独立的英雄,属于你们的太爷爷们,国家富强的英雄,属于你们的爷爷与爸爸们,中华新文明的英雄,就该属于你们啦!

“国家荣辱、匹夫有责”,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有责任做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弘扬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追逐打闹、文明用语、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引领文明风气,争做文明学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 2017 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1501号-2

    学校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德胜南路26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