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江南,雨一直下下停停,今天雨不光停了,久违的太阳也出来了。常州市语文教育界的大咖们:殷涛校长、曹介梁名师、疏大四校长、徐春凤主任,还有常州市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老师们汇聚吕墅中学,在轻松热烈的气氛中,在碰撞启发的思索中,一起研讨九年级作文教学。
姚振平老师开设了一节题为《巧妙“用典”,学习扩写》的作文课。姚老师首先谈了他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课题,他发现很多学生写作时,呈现出语言平淡,构思老套,篇幅短小的问题。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在进入初三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背诵默写61篇必背古诗文,而吕墅中学更早,从七年级就开始背诵默写,可是他发现,学生作文时,基本或者很少用到古诗词。他说:“说明我们作文教学与诗词背诵是脱节的,背诵默写古诗词不能仅仅为了中考的几分,所以我就想给学生灌输一种意识,那就是在作文时,能巧妙运用背诵的古诗词,为作文亮色”。本节课,姚振平老师设置三个目标:1.能借助资料,找出古诗文中“用典”的句子;2.能总结归纳出作文中巧妙“用典”的好处;3.能学会巧妙“用典”,学习扩写的方法。姚老师设置了四个教学环节:首先姚振平老师让学生展示在课前找到的《新课标初中生古诗文必背61篇》诗歌中“用典”的地方,然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出古诗词中“用典”的好处,接着姚老师呈现出几篇优秀作文,让学生找出作文中“用典”的地方,随后要求学生说出作文中“用典”的好处,最后姚老师开展了实战演练,以“选择”为主题,仿照示例,从《新课标初中生古诗文必背61篇》中选择一句诗进行扩写(150字左右)。
姚老师自己小结说:本节课涉及到两个知识点,一个是“用典”,一个是“扩写”,完成三个目标,如何用典,如何扩写,如何用典扩写。学生似乎懂得了这一类作文的写作方法,学生在阅读自己的写作片段时,已经有了那么一点“古典味”、“语文味”、“书香味”,但是如果我们更深入阅读思考,会发现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学生的作文片段更多的只是形似而神不似,所以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要强化“用典扩写”的内容、内涵、情感以及有个性的表达方面的要求;本节课问题的设置略显粗糙,还需要精雕细琢;另外因为学生评价不及时不到位,造成课堂气氛稍微沉闷。
疏大四校长评价说:姚老师的课着眼于“五个关注”:关注日积月累;关注作文现实;关注学生学情;关注读写结合;关注写作意识。几点想法:“用典”的妙处总结落入概念化和虚化,要有层次感;事例可以精选,让学生真正体会这些妙处;学生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要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狐狸”。
曹介梁老师评价说:姚老师的课,课前精心准备,课上沉着应对,课后写作扩写;“守得云开见月明”,姚老师选择这样一个课题,可谓用心良苦。导入部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完全结合学生的需要;选取“61首古诗词”身边的素材作为学习资源,发掘有意义,有价值,有开拓性的东西。几点想法:背诗文、用诗文、化用诗文对初三学生来说不是很难,如果写文化散文则有难度,因为初三的学生还不当时,阅历还不够;中考作文中,对于学生来讲,引用诗句可以巧妙些;扩写和用典可以分开写,最好用两节课来教,因为课堂容量比较大。
殷涛校长评价说:姚老师的课从空白处着力,“于无声处听惊雷”;从最困难的地方出发,“为衔春色上云霄”。几点想法:“用典”要从会用到巧用;“用典”要从注重形式到注重内容;“用典”要有文化,有情感,更要有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
典故是一种智慧,在中国文化史上源远流长;典故内容丰富多彩,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我国古代的许多诗文中因运用典故而含蓄隽永,韵味悠长。宋代诗人黄庭坚曾有过“点铁成金”的说法,意在于此。在作文中,学生巧妙“用典”,可以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即《文心雕龙》中所谓"援古证今"也;可以委婉表意,文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可以减少语辞之繁累,语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可以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姚振平老师的这节《巧妙“用典”,学习扩写》作文课,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们为之眼前一亮。 撰稿:姚振平 摄影:祁彩琴 审核:赵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