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是否听过刘胡兰的故事?是否听过红歌?是否会唱红歌?我想前者仍有大多数人听过可是后者都是摇摇头吧,是的,在如今这样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谁不是甘愿沉浸在花花世界中,又有谁会记得四十年前的中国呢?
四十年前,人们衣着的特点是:色彩和样式单调,而且数量有限,需要凭布票来购买,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领取有限的食粮。七八十年代,百姓都挖窖储藏萝卜、白菜、土豆等蔬菜,粮食以粗粮为主,人们的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不足。更不用提差劲的住宿条件和农村靠畜力,步行,城市靠自行车和公共汽车的交通条件了。经济实力在国际仅能排末位,然而就是在如此窘困的条件下,孕育出了一位位具有红色精神的英雄。其中令人钦佩的便是“铁人”王进喜,作为贫苦家庭出生的普通石油工人却在石油大会战中发扬了身先士卒,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铁人精神”成为艰苦创业的典范,这红色基因也为后世所传承。艰苦的年代到了尽头,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由此,中国飞速发展,体现了“中国速度”,而外国的新鲜事物也不断涌入,人们学习并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不少的“第一次”推动了我国的重大转变。
四十年后,再来看看,人们衣着的特点是:丰富多彩,而且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种类日渐丰富,90年代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平衡成为百姓饮食“主旋律”。随处可见的汽车,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的“低头族”,成为这个新时代的标志。而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国际上更是屈指可数,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国。正是如此,舒适会消磨人的意志,钱财会减弱人的追求,时间会冲刷人的激情,现在的学生小到幼儿园大到大学都会说“我长大后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殊不知,说是最轻巧的,“假大空”也是说出来的,有多少会记得精神的缺失呢?“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红色基因”所蕴含的“红色精神”每个人身上都有,却被日渐消磨的使命感所掩埋,所侵蚀。
有人曾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前行的路上,红色基因是我们信仰的基石、精神的归宿、前行的动力,须臾不可忘,时时丢不得。同时“红色基因”所面对的挑战也很多,很复杂,这就更需要我们胸怀初心,不忘使命,不忘这身上红色的血液。
面对诱惑,不忘初心;面对困境,迎难而上;面对行程万里,不忘使命,放飞青春梦。
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八(4) 郑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