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落地生根呢?笔者以为,劳动教育顾名思义,是围绕劳动这一基本形式来开展的教育活动,当然肯定离不开劳动,但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成或者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而忽视其教育的功能与内涵。劳动教育其本质在于孩子在参与劳动中最终树立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能力,激发劳动热情,并充分认识到劳动的真正价值。
当然,也不能把劳动教育仅仅理解为就是让孩子洗洗衣、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这些虽属于应有之义,然而不是全部,除此之外,劳动教育,还可以用更多的词去描述它,比如让孩子参与生产劳动、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实训操作等等。
很多农村学校或利用学农园地,或租赁农户土地,或与农业示范基地合作,有了自己的种植养殖基地。这些基地既是孩子们学习劳动技能的课堂,也是他们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的体验场,更是他们亲近农村农业的“开心农场”。在这里,孩子们陪伴着自己栽培的作物、喂养的动物,一天天长大,既享受着自己亲手劳动收获的成果,又由此留住了乡村学校的味道,增进了与乡村的情感,并帮助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些都是常规的课堂不可替代的。
劳动教育要真正回归,仅凭发一个文件是不行的,作为教育人还必须以应有的使命和担当,坚守教育良知,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花大力气冲破当前应试教育的束缚,把劳动教育列入议事日程。如果应试教育还肆无忌惮,如果分数和成绩仍是教育的全部,劳动教育被弱化、淡化乃至被边缘化便是一种必然。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生活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对此也有论述,他认为“生活即教育”,国家督学、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所主张的“三生教育”,其中便包括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
其实,劳动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教育,而且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教育,孩子在劳动中获得一些生活体验,以及从劳动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培养一种现代新生活的态度与方式,既是今后生活的需要,也是未来生存的需要,更是让其生命更好地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