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劳动教育的新体验时代(2)
发布时间:2021-05-0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吴燕

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如何让学生在劳动中得到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提高,如何提高自身的劳动素养,才是劳动教育的初衷,为此,我做了一系列的尝试。

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是一所公办学校,位于新北区吕墅街道,周边分布着很多乡村,这些乡村中大部分农田成为常州萝卜干的种植基地。萝卜干是常州的著名特产,明代起便成为朝廷的贡品。 准确记载有萝卜栽培技术的农书是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到了宋代,萝卜在南北各地都有栽种,并出现了不少优良品种。常州萝卜干以其香甜爽脆成为常州一绝。我们与乡镇、萝卜干生产企业合作,开设了一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一方面,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学生做起,真正唤醒全体国人的非遗保护意识,唤醒孩子的文化自觉。 另一方面,丰富了校园课程内涵。通过寻访,让学生体验常州萝卜干的种植、生产、销售等过程,对家乡文化有初步认知;让学生在了解常州萝卜干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家乡的美食文化,感受家乡的美丽富饶;同时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我记得第一次带学生来到种满萝卜的试验田,学生们站在田埂上,一脸茫然。对于下地这件事甚至有点反感。在我的再三鼓励下,三三两两步入田地,却只看不动。原来,不仅是因为脏的问题,更因为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所以茫然不知所措。八(4)班学生问道:“怎么拔,拔什么样的,从哪里拔?拔出来之后怎么处理?……”正在田间干农活的奶奶们一遍摇头一边说:“这帮孩子,读书都读傻了!”之后很是无奈的一一讲解,一一演示。学生在得到一些提示后,慢慢的投入劳动,并开始积极起来。在活动中,学生们自发的组团,相互竞争,看谁的拔的萝卜多,谁拔的罗布大。此外,小组合作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小组长把自己的组员合理分工,一部分人去拔萝卜,一部分人清理萝卜,还有一部分人负责袋装整理。小组长王瑶这样说道:“我觉得我们小组的组员都很给力,从刚开始的拘谨到后来的主动,从刚开始的紊乱到后来的有序,让我觉得劳动让我们组更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小组的凝聚力竞争力也瞬间爆棚。我觉得这是劳动带给我们组的快乐!”

也许在一开始,我们的孩子因为无所适从被人诟病,但一旦投入劳动中,他们在平时的书本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也开始发挥着更强的作用,学生们在劳动中思考转变,从一开始的单人工作,到后开的团结协作,从一开始的纯体力劳动,到后来的智慧劳动,这些都充分说明劳动教育青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层次,促进学生的品德。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让人在造福于社会的劳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苏霍姆林斯基进而强调,组织学生劳动,重要的是要经常考虑到使学生在劳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提高。精神上得到提高,自身价值得到创造,激发人更加积极地看世界,激发人不仅能认识周围世界,而且能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创造力和劳动去征服自然和改造生活,使世界变得更美好,使社会生活越来越充实。这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活动结束,我们的劳动受到村委干部的一致肯定,给我们颁发了物质奖励——一袋萝卜,八(5)班赵晨说:“我带了两个萝卜,一个是给我自己的奖励,这是我第一次下地劳动,值得记忆。一个带给我妈妈,我觉得她真不容易。”

之后,学校相继开设了其他劳动教育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德胜南路26号 苏ICP备10001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