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深度学习
发布时间:2021-04-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蒋孝文

     新课程改革以后,三维目标取代了双基,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参考标准。新课程之所以提出三维目标,意在纠正过去我国在主知主义课程观下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心灵的弊端。但由于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实施存在问题,致使三维目标的落实大打折扣。“‘知识与技能被僵化或虚化,过程与方法被简单应对或错误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标签化。课程目标按照三维目标的分类方式来叙述,主要是引导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8]然而,自三维目标提出后,许多教师纷纷将三维目标视为教学目标,认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也习惯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三大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分类陈述的前提假设就是可以将课堂教学的内容按照三维目标分为三类,并将课堂教学也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三个阶段,千方百计地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与教学内容生搬硬套在一起,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然而,看似结构完整、条理清晰的目标设定和实施过程,由于缺乏对三维目标分类本身的准确把握和恰当的执行,致使学生的学习结果呈现出令人担忧的现实,不仅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维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目标流于形式,就连我们曾引以为豪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也仅限于浅层。也就是说,不仅没有实现布卢姆所说的应用、分析、评价及创造的目标,就连记忆和理解层面目标也达成得不够理想。有些学习甚至处在零学习的状态。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德胜南路26号 苏ICP备10001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