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树立了“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并未真正成为主体,大多数课堂教学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为什么?因为大多数教学改革尚未抓住教学的根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还只停留在文本上、观念上,没有落到实际行动中。开展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正是把握教学本质的一种积极努力,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必需。
当前,智能机器尤其是智能化穿戴设备的大量出现,部分传统职业已被替代,甚至有人认为教师和教学也可能被替代而消失如果把教学仅仅看作是知识的刻板传递的话,那么,智能技术完全可以胜任,教学和教师完全可以被智能机器替代了。借用马云(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的话说,在一个把机器变成人的社会,如果教学还在把人变成机器,是没有出路的。
事实上,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一直都是培养人,但智能时代让它的意义和价值更加鲜明,不能再被忽视。因此,当机器已不只以存储为功能,而开始像人一样思考的时候,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教学绝不是知识传递,甚至知识学习本身也只是培养人的手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帮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在知识学习中形成核心素养,在知识学习中成长和发展,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什么是深度学习?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深度学习是针对实践中存在大量的机械学习、死记硬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浅层学习现象而提出的。这里的“深度”是指学生的深度学习。我们并不强求教师必须采用某种固定的模式或方法,而是强调,教师要用恰当的方法去引发、促进、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这个意义上,深度学习是浅层学习的反面,是针砭时弊的。
但是,深度学习绝不只停留于这个层面。深度学习还有另一层面的理解。深度学习并不只是为了促进学生高级认知和高阶思维,而是指向立德树人,指向发展核心素养,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深度学习强调动心用情,强调与人的价值观培养联系在一起。
综上,我们所说的深度学习,必须满足以下四个要点:
▲ 深度学习是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而非一般意义上学习者的自学,因而特别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帮助。
▲ 深度学习的内容是有挑战性的人类已有认识成果。也就是说,需要深度加工、深度学习的内容一定是具有挑战性的内容,通常是那些构成一门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事实性的、技能性的知识通常并不需要深度学习。在这个意义上,深度学习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判断和建构学科基本结构的过程。
▲ 深度学习是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是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社会活动,而非抽象个体的心理活动。
▲ 深度学习的目的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根据这四个要点,我们给深度学习下了一个界定:“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