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闲暇时间对我们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要如何度过闲暇时间。
“闲暇教育”的价值是什么?幼儿时期的闲暇教育可以做些什么?在这篇文章里,说说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01 日本的自然教育
谈日本的教育成果一定会提到的是它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日本在过去的25年时间,有28位诺贝尓得主。
可能我们无法总结出诺奖得主们的共同特质,但可以看看他们的发言。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说: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奖,但是我能够确信的是我对大自然非常感兴趣。
2008年因为发现荧光蛋白材料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科学家下村修则回忆,小时候因为常常在海边玩,看到会发光的水母觉得非常有趣和好奇,在长大后开始研究水母。他说 “ 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
2016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大隅良典在被问到童年经历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小时候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著作,夏天喜欢在小河里捞鱼、捕萤火虫、采集昆虫,手持网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竹子、野芹菜、杨梅、野草莓,能够感受自然的四季变迁。”
这些诺奖得主无一不对小时候在大自然中玩耍的情景印象深刻。是的,日本是一个非常崇尚 “自然教育” 的国家。
(图片来自网络)
在日本,有很多森林幼儿园和小学,孩子们在生机勃勃的森林里奔跑,观察季节、观察动植物,学习播种、学习收获……在小学的课程设计上,会让孩子去学习生活技巧,如料理制作、蛋糕烘培、缝制衣服、饲养动物、木工、编织……
02 推迟专业化——做“闲事”、读“闲书”
比尔盖茨最新推荐的书《范围:为何通才在专业化的世界中取胜》(英文名《Range》),作者大卫·爱博斯坦在开头用罗杰·费德勒来举例,说明人们低估了推迟专业化并累积各种不同经历的好处。
“罗杰在小时候没有专功网球,也没请过高级的教练或接受力量训练。他从事很多不同的运动,包括滑板、游泳、乒乓球、足球和羽毛球。他直到青少年时期才开始进行网球竞技。即使那个时候,他的父母仍然劝他对这事不要太认真。”——比尔·盖茨。
作者爱博斯坦说:“世界不是高尔夫,它的大部分甚至不是网球。” 当然他也承认,在某些职业追求上,比如古典音乐,尽早开始全身心投入是合理的,但这些是异类,因为它们根植于重复的模式和被明确定义的解决方案。
此外的大部分世界应该是综合的,通才是取得成功的一种模型。
这种模型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是做“闲事”,如费德勒去尝试各种运动,这应该是现在教育中鼓励孩子们去体验各种兴趣的理论根据;
另一要素是读“闲书”。比尔盖茨说:“我对计算机的热情总是与许多其他的兴趣混合在一起。我花了大量时间阅读各种主题的书籍”。
比尔·盖茨认为自己的职业经历非常切合通才模型,同样切合这一模型的是被称为巴菲特的“超级智囊”,“最佳投资拍档”的查理·芒格。他用到的思维模型工具涉及到历史学、心理学、生物学、数学、工程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等。
“闲书”与“闲事”之所以用“闲”字,是因为它们的作用短时间不会体现在学习成绩上。但它们的作用只是暂时看不见,博学对于创新非常重要。
03 自由时间与闲暇
“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因此,我们认为给孩子提供空余时间就是创造宝贵财富”——苏霍姆林斯基。
《稀缺》是一本由著名经济学家赛德希尔·穆莱纳森与著名心理学家埃尔德·莎菲尔强强联合而著的书。两个作者一直在强调余闲的时间与思想带宽的重要性。
贫穷的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只看到眼前,他的所有带宽被眼前的困境占满,没有自由时间(思想余量)去抬头看路、思考未来,就不可能提前设置财富的余量或者其他保证机制来应对危机,那么就一直在危机中出不来。
时间以及思想带宽没有余量,导致财富上(或精神上)没有余量。
孩子需要自由时间,大人也需要时间的余闲,但是有了自由时间不等于在孩子在全面发展,也不等于大人就有了更宽的思想带宽。“自由时间”与“闲暇”是两个不相等的概念。
自由时间中看闲书、做闲事是闲暇,让你更全面、更有深度的事情都是闲暇,但毫无目的的刷手机绝对不是“闲暇”,不产生价
值,至少不是我们这里指的闲暇。
闲暇一般指自由时间中被操持的部分。
04 闲暇教育
回到我们的正题,本文谈的是闲暇教育,我理解的闲暇教育内容就是上文提到的,闲事(尝试各种兴趣)、闲书、在自然中玩耍,当然也包括非常重要的体育。
闲暇教育的两种展开方式:
一种是让孩子随意地、放养式地玩。
尤其幼年时期,无目的的玩耍占主要地位。在孩子放学后,建议留给孩子自己玩耍的时间,一定是他自己能支配的。看似毫无目的的玩耍,其实是孩子在发现与探索。他需要在这些时间里去交朋友、探索兴趣、发展玩耍(闲暇)的能力。
一种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安排玩的活动。
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是陪孩子玩经典游戏。这时候家长就变成了“玩具”(家长的陪伴也是让幼年孩子感觉到安全的方式)。《游戏力》提到的几个经典游戏与场景(假装、角色扮演,侵略性游戏,面对孩子发脾气与哭泣)是有参考价值的。(参考链接《游戏力》分享2——游戏力的实操原则)
还包括帮孩子去探索并发展兴趣。幼儿园中后期的孩子就已经可以开始探索兴趣了,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对所有学习到的技能都有一种“习得”的成就感。从这时候一直到青少年时期,都可以是如罗杰般的推迟专业化的兴趣探索阶段。
(图片来自网络)
到少年时期,有目的的玩耍会多过无目的的玩,孩子的兴趣会越来越清晰,可以自己选择如何分配闲暇时间了。
《父母的格局》作者妈咪Jane写闲暇教育提到了自己的孩子远行去非洲看不一样的世界和学校、参加夏令营给孩子“沉浸式发酵”、社会实践等,都是适合青少年孩子的闲暇教育内容。
写在最后
闲暇教育的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全面是指它让孩子们协调发展多元智能;自由是指在全面的基础上培养出杰出的兴趣爱好,从而形成独立人格。
(图片来自网络)
日本的自然教育的成果,费德勒、芒格、巴菲特般通才成功模型,都可以认为是闲暇教育的价值体现。
再者,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孩子,闲暇都提供给我们机会——尝试去实现其余的可能性。这个机会我们可以用来提升已有的专业知识、扩展思维模型、熟练一项兴趣爱好、发展在职业中发展不了的能力。
而我们往往看到孩子闲暇教育的重要性,却忽略了自己的终身成长,胡适说: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