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他的眼泪尚未干,官尚未坐稳,更大的灾难再一次席卷而来。
安史之乱爆发了。
前一刻,新闻里还播放着大唐边疆的稳定,后一秒安禄山就挥舞着拳头杀过来了,他的力量很强,破坏力很大。
所到之处皆是哭声一片。
其惨状亦如他后来的回忆时所描写的那样:”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面对灾难,他只能逃。
他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经管他没做过几天的官,但他依旧牢记自己为官的使命。
听说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
途中他遇到了王维。
他很想与对方说几句话,加个好友什么的,但敌人没给他这个机会。
他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他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他密切的关注着时局,手中的笔更是成了他说话的武器。
从755年开始,他的笔就再没有停下过。
所书所写都是为国为民。
比如下面的金句,多少次我们读来依旧是泪流满面。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新安吏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潼关吏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新婚别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垂老别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无家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这样的句子还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国难当头,杜甫很忙。
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吃不上饭,即便是如此,他依旧是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局势的混乱,百姓的困苦,让他对朝廷失望了,原来自己一直想进去的衙门竟是这般模样,这样的朝廷不去也罢。
这年的秋天,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他的日子依旧是困苦,许多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深知连衣服都破烂不堪,可即便是如此,他手中的笔始终没停。
他宛如一个不知疲倦的老黄牛,用他最强壮的身体为天下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相信杜甫完全领会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在华州司功任内,他一共写了三十几岁首诗。
每一首都以百姓的视角看待这场叛乱。
这一年,他来到了成都,他并非他喜欢成都,如果让他选择,他更喜欢自己在范阳,在长安,可条件不容许,他只能去成都。
这一次选择,给了他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在这里,他认识了比他小14岁的严武,这一点上,就好比我与我的师傅皇甫凌云,他大我17岁,年龄的差距反而更能说话,更能成为朋友,成为兄弟……
岁月总在不经意间给你温暖。
严武是个很普通的人,身上散发唯一的亮点就是他是武将。
比起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战乱年代,他们更能保家卫国。
严武两次镇守四川,军功卓绝,难得是人家喜欢诗。
诸多的诗人当中,他独独喜欢杜甫,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了杜甫的朋友圈,成了他公众号里最忠实的粉丝。
他得知偶像很穷苦,特意为杜甫盖了一座草庐,这个草堂,草堂的名字很多,最为人知的只有一个——杜甫草堂。
所有的感谢都在不言之中,生逢乱世,在没有什么比一个安身立命的草堂更温馨,更让人感激的了。
草堂落成的四年里,杜甫的创作犹如神助,写了下最为人知的作品。
这个目录可以列很长。我们先看看金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当一切得到安宁,最终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让他对严武很感激。
他破天荒的做了一回幕僚。
此时的他已经没了年轻时候的渴望,更多的是一种生活苦难过后的顿悟。
往日的理想,这会儿都化作了柴米油盐酱醋茶。
他更多的渴望是安宁。
只可惜,老天依旧是残忍。
公元(765年),严武突患疾病,死于成都,刚过四十岁。
没了严武的支持,杜甫不得不重新过上朝不保夕的苦日子,他没想到,这将是他人生最后的五年。
生活的不安定,理想的破灭很快就摧毁了他的身体。
他开始思念自己的故乡。
那份思念随着身体越来越不好,越来越强烈。
他决定返乡。
因为买不起火车票,他只能做轮船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
吃喝拉撒睡都在船上,这样的生活他在船上将近一年的功夫。
先从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一路上的颠簸,好不容易到了衡州。
本想下船直奔舅父的家里大吃大喝一顿,却不想遇到了百年难得一遇的洪水。
一家人被洪水围困了9天,亏得有好心人救助,否则我们的大诗人也许就是活活的饿死。
一周后, 杜甫登上了岳阳楼。
这座,"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古楼,带给杜甫不一样的感情,看着涛涛的江水,回望自己的一生,杜甫哭了。
那天他哭了很久,很久,哭自己的落魄,哭自己的不容易,哭百姓过得太惨,哭朝廷的破败。
许久,许久,他才吸了一口气。
仿佛用尽了人生最后的力气写下了《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他不会想到,这是他人生最后的诗篇。(一共有三篇,另外两篇分别是《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这首大气磅礴的诗词,仿佛是人生的一种总结,充满了无奈与感慨。
他很想做点什么,可现实没跟他这个机会。
他总是很忙,却总是在干小事。
他总是很穷,总能看到旁人看不到的苦楚。
他总是很善感,总能领悟旁人领悟不到的苦难。
他总是很勤奋,所以他的笔总没停过。
他的诗很多,前前后后,差不多写了一千多首诗。
他很有才华,却始终没有大的作为。
他很认真的交朋友,朋友却很少,他天天发朋友圈,粉丝依旧是保持在个位数。
他有时候很困惑,为何我的人生总是那么失败。
那是因为他的要求太高,看得远,想得多,人生才如此痛苦不堪。
历史也许对他残忍了些,可我们得感谢历史。
没有历史的残酷,也许我们看不到这样一个千锤百炼的杜甫。
那个灿烂大唐留下的凄惨世界,也许我们会一无所知。
正因为那份苦难的浇筑,我们才能吟唱出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即便是千年后,他的情怀也依旧感动着我们。
上到六岁的孩童,下到七八岁的老头都吟唱着他的文章。
他宛如一道洪流,激荡着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