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为何“训练性阅读教学”会成为教坛主流
发布时间:2018-05-0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王熹

  说来奇怪,《语文课程标准》中“训练”一词,只在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的第四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写着:“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仅仅就出现这么一次,语文教坛中却占据了教学的主流,如“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语言是要在实践中反复训练的;”“有语言文字训练的课才是有语文味的课……”这样呼吁的文章层出不穷,这样的评课标准必不可少,这种理念下的观摩课比比皆是。而“运用”与“实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频繁出现,据统计“运用”一词在课程标准中出现24次,“实践”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14次。出现频率这么高的词,却没有多少专家呼吁“运用性教学”“实践性教学”。之所以会有这样奇怪现象,可能是课标中定义的语文课程性质让教师们产生了误解。“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专家、名师们大多把眼光看到了工具性上,工具的使用必然是要反复训练才行的。有一段时间语文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又是表演、又是合作,课文教学重在理解、感悟、熏陶,针对重人文性教学的课堂华而不实而深感忧虑,于是专家提出扎实训练语言与技能的教学标准。阅读训练课就诞生了,而且要求训练要扎实,所以就要语文课堂一定要有朗读,要有片段写作,要有方法的训练,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这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与“这叶子上的蚜虫不用治!”这两句话要求学生进行对比理解,可让学生体会到反问句的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性。这样的环节,灵活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语言训练,感悟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听课专家听到这样的训练才放心,这种自上而下的指挥,加上名师观摩课的推动,训练阅读教学就成了主流。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德胜南路26号 苏ICP备10001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