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善待“意外”,呈课堂精彩
发布时间:2018-02-1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吴燕

摘要: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度的历程、共创的体验。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不再是由教师独家策划、预定的剧本,倒更像是一部精彩的电影,随着情节的变幻莫测而不断高潮迭起。其实,非预设性教学正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属正常。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意外出现的时候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重构课堂动态生成,从而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

关键词:意外     预设     课程意识

 

案例一:一节公开课,接近尾声,执教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作者对美丽故乡、淳朴乡邻的怀念,而不是怀念乏味的社戏,在此处插入一段“社戏的视频。播放完毕,教师问,“社戏好看么?”学生异口同声“好看!”听课老师哄然大笑。咿咿呀呀,含含糊糊,听不真切的“戏曲”究竟在场的又几个人喜欢,那为什么学生又会发出“好看”的感叹呢?面对这一尴尬,智慧教师又应该怎样解决呢?

案例二:同样是公开课,老师在临近结尾的时候先创作小诗总结文章内容,接着续写自己来此处上课的感想,说到:“不在意课堂评比结果如何,不在意自己奔波辛苦之劳,只在乎短短的课堂45分钟,与你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收获快乐的美好时光……”本以为此处会有掌声,结果学生正襟危坐、一言不发。老师只得说这样一句“此处应该有掌声”,然后全班掌声响起……这种智慧是否要的?

可见,在课堂上,教师应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捕捉学生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奇思妙想和大胆的探索,及时作出调整,形成新的行动方案,课堂才能闪烁智慧的光芒。

一、把守首席,价值指引

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平等中的首席”,但是,课堂的“首席”在课堂中还必须有一股“霸气”,需要去引领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虽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就应该像是教学航船上的总舵手,灵活地应对课堂上随机出现的风浪,灵活而谨慎地把握着课堂行进的方向。

案例二:刘心武的《错过》是一篇文艺性政论文。它被编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文学家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磊落坦荡的胸怀,从而倍加珍惜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错过》尤显重要。作为八年级下这一学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尽管以前已经学过例如《纪念白求恩》等几篇议论文,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但文艺性的政论文(杂文)还是第一次接触,并且本文语言比较含蓄,所以刘心武的杂文《错过》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引导与点拨。

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如下:通过大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观点;细读文章,品味文章生动的、富含人生哲理的语句;再读文章,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一般而言,议论文教学的问题大多围绕论点和论证方法展开,这样循规蹈矩的方式,学习的引擎,其归属权是教师,学生只是比较被动地思考问题,课堂则会比较压抑,更不会产生波澜。并且固化的教学内容带来的教学细节的固话,教学细节的固话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固话,教师驾轻就熟,学生却诸多束缚。可如果不引导,不约束,完全强调尊重,学生会丢失议论文,甚至丢失语文,完全上成一堂政治课。如何在中规中矩和肆意游走之间寻找一条生路?

课堂。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议论文《错过》和阅读议论文方法介绍,思考,并提出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之后把问题设计放置小组讨论,能解决的,请把答案写在问题之下,不能解决的,可以询问老师,或者拿出来进行全班讨论。时间设定为15分钟。在这段时间,学生罗列了以下问题:1、为什么作者要列举这么多的有关错过的现象;2、有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3、错过对人的成长有什么价值。4、“错过”与“过错”的区别。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6、“预定的到站”指什么?6、我们人生中有哪些错过的经历,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等等。如果所有的问题我们主次不分,顺序不明的全部呈现出来,那么这节课就变成答疑课,学生既不能从宏观上把我这堂课的结构,也不能理解文艺性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还有可能把语文老师变成政治老师、心灵导师。所以我们应该把我“首席”位置。作为学习的组织者,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参与一定目标导向下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经历那些特定的教学环节;作为学习的引导者,通过恰当的手段去引发学生作有意义的思考;作为学习的合作者,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相互交往的学习共同体。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所以,我们可以在学生以有疑问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定向把握问题串。前几个问题可以统御为议论文这个问题知识的范畴,关注了论点、论证过程及论证方法等,后面的一个问题立足于是“文艺性”这个角度,主要考虑语言的特点。如此有的放矢,学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方向、有效果的学习。

二、真实灵动,善意调整

以宽容之心容纳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欣赏孩子的真情告白,即使那告白是那么的缺乏自信,或是那样的尖锐。此时此刻,学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的积极思维得到了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到了自己的思维成果在课堂上的价值,从而不断产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的愿望。当学生的思维伴着激情自由驰骋时,谁也无法想象在课堂上将出现多么令人惊奇的创见。而正是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才能更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改事先不正确、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富有活力。师生互相激发,教学相长,使创造的激情充满每个人的心灵。

案例:一堂公开课,教室里挤满了来听课的老师,所有的学生都正襟危坐。但是正在上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囚绿记》,设计的问题是这是一株怎样的绿呀?作者在什么情况下遇见了它?作者用怎样的言语去描绘它、赞美它?找到这些句子,饱含情意的读一读!”学生准备五分钟之后,我让其中的一位学生站起来示范朗读,可能是压力太大,几乎所有的句子都读破了。这时,我应该让另一位稍显镇定的同学站起来继续读,或者能挽回这一个小失误,如果再指导一番,让她在朗读中出彩,就更显完美了。布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枝末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不是权威,教师要做的是及时抓住课堂的这些意外,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头脑风暴”的新亮点,还课堂以精彩。所以,我稍微调整了他的句读,细细朗读,学生慢慢的领会我的意思,帮着这一位学生修改句读的划分,大家一起把散文的课堂变成了诗意的课堂。最后,《囚绿记》变成了《遇绿》《囚绿》《释绿》《念绿》四首小诗。阅读的多元性必须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为前提,泛化甚至背离作者、文本特定指向性的多元,必然违背语文教育之本或偏离语文课改的初衷。而诗化散文无论从总体构思上看,还是从章节韵律上看,都具有诗的韵味和特质,即使是在字里行间、乃至每一个方块汉字的安置都应该考虑作品整体诗意的构成。用波德莱尔的话来说,散文诗化便是一种更抽象的现实生活,更适合表达“心灵的抒情的冲动,幻想的波动和意识的跳跃”。所以如此处理,并没有违背散文教学的初衷,反而让我们的课堂更灵动,更诗意。

三、有的放矢,引发“意外”。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始发灵光”。荡漾着涟漪,散发着灵光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要引发意外首先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没有民主包容的支持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其次,变线性设计为弹性预设。弹性的教学方案为学生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它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高度的灵活性。

案例三:《夏》作为苏教版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是一篇清新短小而又意蕴丰富的优美散文,它不仅激情荡漾,也有含蓄隽永的一面,文章紧紧抓住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赞美夏天的景物和人物,段段扣主题,句句不离主旋律。在预设的第二个环节“奇妙·夏”中,提出问题“如果想要续写一段,你会写些什么,又会如何勾勒?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位学生试图把“婀娜多姿的荷花作”为夏天代表性的景物,而且言辞甚美。“你瞧,这一朵还是花骨朵儿呢,却胀胀的,似乎在下一秒钟就会开放, 向人们展示它的美与芬芳。再看那一朵,它已是半开了,它似乎很弱小,每一片花辨都是半透明的有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像一位害羞的少女披上了层薄薄的面纱。看,快看,那一朵荷花多美丽呀!它经全全开了,淡淡的粉,不张扬,不晃眼,却不失美丽。”文章一经展示,课堂果真炸开了,有赞叹文辞华美的,亦有与本文的主题——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完不符而完全反对的。这时这位原创站起来明确了自己的文章存在的问题,还补充说明过度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修改建议。全班同学一致同意他的建议,也帮着出谋划策。

有意为之的意外,不仅有助于推动教学进程,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争辩中自我提升。

意外是课程的生长点,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机遇,使教师有了自由挥洒的天空。充满意外的课堂,需要教学机智的表演,更需要课程意识的闪耀;需要崭新的理念,也需要教师深厚的学识修养。只有教师的积淀厚了,视界宽了,起点高了,理念新了,才能游刃有余驾驭充满变数的课堂,引领学生解构并建构新的课程。这样的课堂才会鲜活,才会散发出持久的生命芬芳。

[参考文献]

1.王晓平,教师的语言艺术,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50~51页。

2.杨九俊,语文教学艺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2。

3.胡志金,语文课堂教育机智摭谈,《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2月。

 

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吴燕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德胜南路26号 苏ICP备10001160号